新闻中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立足世情国情粮情,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和重大部署,全面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总体稳中向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要深度开发“原字号”,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推动粮食精深加工,做强绿色食品加工。李克强总理强调,要统筹粮食收储、库存吞吐、加工转化、物流配送、市场供应等环节,积极培育新动能,加快推动我国从粮食生产大国向粮食产业强国迈进。最近,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的意见》,明确了思路目标和政策举措。我们要把思想行动高度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上来,积极作为、协同联动,切实做好粮食产业经济发展这篇大文章。
一、充分认识加快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
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是兴粮之策、富农之道、惠民之举,对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第一,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是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进一步筑牢国家粮食安全基础的必然选择。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经过加工转化和物流配送,把成品粮油及时供应给消费者,才最终真正实现了粮食安全。粮食产业经济对粮食生产具有反哺激励和反馈引导作用,对粮食消费具有支撑培育和带动引领作用,是粮食供求的“蓄水池”和“调节器”。粮食产业经济越发达,粮食安全稳定性就越高,抗风险能力就越强。
第二,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有力举措。当前,粮食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精深加工能力不足,产业链条短,创新能力弱,产品附加值低。只有坚持问题导向,强化改革创新,才能加速结构优化、动能转化,补齐“短板”、改善供给。
第三,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是实现粮食生产发展与经济实力增强有机统一,保护和调动重农抓粮积极性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加工流通的增值效应,有利于把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形成粮食兴、产业旺、经济强的良性循环。
第四,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满足居民消费需求的现实需要。有利于促进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更好服务“三农”大局;有利于顺应消费升级趋势,让城乡居民“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吃得方便”,更好服务“健康中国”建设。
二、准确把握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重点任务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粮食行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立足经济发展新常态,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推动粮食产业经济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具体来讲,就是尽快实现“三个转变”。在发展动能上,尽快实现由政策支持和要素支撑为主向创新驱动主导转变,激发粮食产业技术创新活力,推动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加速成长;在发展路径上,尽快实现由各环节分散经营向“产购储加销”一体化转变,发挥粮食加工转化引擎作用,接一连三、协同联动、融合发展;在发展目标上,尽快实现由注重规模扩张向注重质量效益提高转变,增加绿色优质粮食产品供给,加快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到2020年,初步建成适应我国国情粮情的现代粮食产业体系。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对接融合成为大势所趋。要强化系统思维和统筹联动,依托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依靠创新链提升价值链,在“三链协同”中增创粮食产业发展新优势。
第一,加速延长产业链。粮食产业转型升级,是从粗放向集约演进的过程,也是由短链条向长链条转变的过程。坚持因地、因企、因粮施策,推广全产业链经营、产后服务带动、精深加工主导、商贸物流引领、主食产业化、循环经济等模式,大力实施“建链、补链、强链”工程。粮源优势突出的地方,培植引进粮食龙头企业,高起点建立加工贸易产业链;产业链条缺失的地方,有针对性地补齐粮食深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和物流配送等环节,向产业中高端和链条终端延伸;产业初具规模而层次较低的地方,通过注入技术、管理、资本、品牌、服务等要素,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依托粮食主产区、特色粮油产区、粮食重点销区、关键粮食物流节点,建设一批国家现代粮食产业发展示范园区(基地)。鼓励龙头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各类市场主体成立粮食产业联盟,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第二,突出优化创新链。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是推动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是粮食产业走向集约化、绿色化、智能化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技兴粮工程”,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培育一批创新型粮食领军企业。构建开放、合作、互利、共享的创新生态,支持粮油企业与科研院校共建协同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克营养健康、质量安全、节粮减损、现代物流、“智慧粮食”等领域关键技术。紧密对接市场需求、先进技术、智能制造、绿色发展,推进高水平技术改造,实现产品升级、成本降低、质效同增。开展行业对标活动,提高管理智能化、精细化水平。大力实施“人才兴粮工程”,发展粮食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完善协同育人模式,加快培养行业短缺的实用型人才。
第三,不断提升价值链。从价值链低端向中高端跃升,是产业链条延伸、科技创新驱动的必然结果,也是产业素质增强带来的积极效应。突出产品提档这个前提,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建设,实施“中国好粮油行动”,大力发展全谷物等新型营养健康食品,增加多元化、定制化、个性化产品供给。抓住品牌带动这个重点,鼓励粮食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全国性粮食名牌产品。强化业态升级这个关键,开展“互联网+粮食”行动,推动粮食产业与旅游休闲、农耕体验、文化传承、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培育粮食产业新增长点。实行粮食产业企业标准领跑者激励机制,建设粮食质量检验监测体系,建立从产地到餐桌全程追溯体系和平台,切实保障粮食质量安全。
为确保各项举措落到实处,要统筹建设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示范市县、特色产业园区、龙头骨干企业、优质粮食工程“四大载体”,促进集约集聚集群发展。
三、科学处理粮食产业经济发展中的“五个关系”
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粮食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主体地位,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改进完善粮食宏观调控,强化粮食流通监管,加强规划引领、标准规范、技术指导、信息引导等服务,改善粮食行业营商环境。落实财税、金融、用地用电等优惠政策,加大对粮食产业经济发展扶持力度。
当前和长远的关系。顺应合理消化粮食库存的要求,加大加工转化力度,提高产能利用水平。坚持“加减乘除”并举,改造传统产业调存量,培育新兴产业优增量,淘汰落后产能做减量,把握好投资项目的类型、节奏和力度,增强粮食产业持续发展能力。
产区和销区的关系。鼓励产区发展粮食精深加工、提高就地加工转化比重,销区提高粮油加工层次、健全配送供应体系,并通过产区企业到销区建立营销网络、销区企业到产区建立粮源基地、加工物流基地和洽谈对接等方式,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多方共赢的新型产销合作体系。
国际和国内的关系。在坚持立足国内、以我为主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国际粮食合作交流。加快培育规模大、实力强、效益好的国际大粮商,引导粮食企业有序走出去,提高全球粮食市场话语权。
发展和安全的关系。把粮食安全意识贯穿于粮食产业经济发展全过程,服从服务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决不能以牺牲粮食安全为代价换取经济效益。